孟立秋孟立秋解读
在德国留学,在瑞典工作,回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后,成为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研究所所长。34岁时,他被授予该研究所的终身教授职位。44岁时成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第一副校长。孟立秋教授一次次完成华丽转身。面对困难,孟教授很有自己的目标。她说:“我经常在走路的时候反思自己是不是走反了方向。环顾四周。走在我左边的一些人已经走到右边去了;一些走在右边的人又向左走了一遍,看看是否还有人在往前走...? "
孟教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前进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孟教授能熟练运用英语、德语、瑞典语等多种语言。孟教授自信地说:“我可以学习一个国家半年的当地语言。”当我刚来瑞典工作时,学生们都希望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上课。半年时间,孟教授用瑞典语讲课,学生们惊喜地欢呼...超强的语言能力显示了孟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她告诉我们,语言对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它帮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你必须通过外语和他们交流,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孟教授说:“外语能力往往给人前途光明的感觉。”她学习语言的经验就是多看原版外语,加强自身素质训练,敢于与人交流。
孟教授说,选择好的导师也很重要。现在的导师都是双向选择。在选择你的时候,也要牢牢抓住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孟教授的地图学专业不是很受欢迎。不知所措,她导师的一句话:“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地图学息息相关”让她火了。古人从地图学中发明了指南针。孟教授觉得特别有意思,就坚持了下来。在德国读完博士后,孟教授原本想直接回国。这时,她的导师表示希望孟立秋能帮他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成功获批后,孟教授有机会到瑞典工作。她先是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书,后来进了企业。虽然都在欧洲工作,但瑞典人和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成为她人生经历中宝贵的一部分,也为她日后在慕尼黑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德国,成为C4级教授(德国最高级别的教授)的条件非常苛刻,必须满足一些硬性条件:除了获得博士学位、拥有教授资格和在工业界工作过,理想情况下,最好是在第三国工作过。孟教授说:“我正好符合这些条件,再加上我是女的,可能会给我多加分。”我一开始也没有这些想法,但是导师亲自去瑞典鼓励我回德国参加比赛。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是回到了慕尼黑。如果我的导师没有来看我,也许我会留在瑞典。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对成长太重要了。"
孟教授是一位勇敢的游泳运动员。面对留学的选择,她说:“我勇敢的游了。”在国外呆了这么久,孟教授坦言:“我还是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一半是‘此岸’,另一半是‘彼岸’”。在亲身体会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后,孟教授说她很享受现在的特殊地位。
孟教授羡慕德国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例如,一个学生建议我们应该有一个小提琴表演,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即兴表演,并立即现场表演。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强,因为从小学开始,德国教育就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经常锻炼小学生做报告,而不是考高分。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向孟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中国的学生是不是不像以前那么努力了?”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在国外的表现并不比那些素质比他们差的其他国家的学生好?孟教授认为,学习可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我国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他们在积极思考,但没有及时表达。德国学生觉得考试得一分很重要,不管通过与否都会主动参加考试。中国的学生特别重视考试。他们一般因为怕考不到高分而放弃考试,再花半年时间复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孟教授介绍,德国大学过去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工科专业的淘汰率在50%左右,而计算机专业的淘汰率会高达90%。目前德国大学的教育制度也在逐步改革,逐渐转变为“严进严出”,学生的淘汰率会逐渐下降。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每年大约有6000名学生被录取。录取学生不会像中国高考那样“一蹴而就”,以分数来评判。慕尼黑工业大学直接录取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对于中间的一些学生,学校会给他们足够的面试机会。由各个系的教授组成的录取小组会给每个学生半个小时的面试时间。教授们将根据学生的动机、举止、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和修养来考察学生,选出最好的学生。
慕尼黑工业大学对教学要求非常严格。孟教授说:“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平均哭三次。”你为什么哭了三次?有个学生曾对孟校长说:“天塌下来我也不哭。”但是这个学生最后被她的教授批评哭了。后来孟校长听了教授的话,说:“这是我教过的最好的学生。”既然他是最优秀的学生,为什么要被教授批评哭呢?原来这只是教授锻炼学生耐力的一种方式。他说,“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容易。”
正如孟教授所说,“水清则无鱼。出去意味着各种冲突。任何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必须学会吸收和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