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是什么?
关键词:劳动意识高校劳动教育
现代社会,一些企业在接受大学生后的一两年内,有多达50%的企业因为学生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现在企业招聘的市场表明,学历不再是用人单位的首选,能吃苦耐劳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过硬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学历”,“实用性”的思想在人才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脆弱娇生惯养,“知识越多越懒”成为大学生戴的又一顶“学位帽”。由于“不重视劳动服务,一心读圣贤书”,学生缺乏劳动精神。
如今,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不仅要储备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多参加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吃苦耐劳,愿意去基层,有自觉与困难作斗争的良好求职心态,就业机会会很多。作为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既能“努力”,又能“努力”。在高校,“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尊重他人和良好的风俗习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因此,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具备优秀的素质。
1高校环境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展了学生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爱护环境的理念。学校环境卫生从制度管理、监督体系、奖励评价、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现状:一些宿舍和教室墙上的脚印满天飞;宿舍楼值班室有很多需要机洗的衣服,学生不愿意自己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食堂吃饭不要排队或插队;在图书馆自习室大声说话或接电话等。
存在的问题:一是清洁不到位;二是清洗后大家的保养意识差;三是制度执行不尽如人意;第四,我们没有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
存在问题的本质:主要的本质问题应该是大家把劳动教育理解为一项劳动任务而不是从深度和广度上理解和认识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说从微观层面来说,他们在清扫垃圾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宏观上讲,就是培养一种劳动精神或劳动意识,既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把这种劳动意识和相互尊重的观念内化到学生的言行中,这就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2为什么要进行劳动教养?
2.1“天将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高校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校园里乱丢垃圾;在安静的自习室大声接电话;宿舍里有些学生睡着了,但有些人还在说话...这些现象的本质是情感的冷漠和苍凉。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情感体验,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正如一位劳动模范所说: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服务,每个人都以最大的荣耀工作,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和谐运转。
2.3“劳动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世界,具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劳动教育”是一种实用的教育方法,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的。“劳动教育”和“生活世界”是兼容的。学生是学习者,也是生活者,学校是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劳动教育”使学生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同时获得知识,而不是在“品德”上有短板。
2.4培养学生个性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格,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劳动内容包含教育。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与他人的合作、与社会的交往,感染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学生逐步树立自我意识,学会自律,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智慧,提炼自己的才能,从而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
2.5“劳动教育”培养责任感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如果一个学生懂得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努力,并为此而流汗,他的内心就会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热情待人;经历过分娩的孩子对周围人的态度和没经历过分娩的孩子完全不同。”通过开展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观察、同情和关心他人,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珍惜当下,做好当下,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6“劳动教育”体验幸福生活
幸福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初衷是创造幸福。劳动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劳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人的生活充满活力,使学生享受快乐,欣赏美。劳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是引导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媒介。
什么是“劳动教养”
从字面上看,“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但不能简单理解为劳动任务,而是涉及到劳动过程中的教育,让学生认同一种劳动观点,端正一种劳动态度,形成一种劳动习惯,培养一种劳动感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的学生提高劳动的情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教育”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学生可以体验生活的艰辛,培养责任感、集体主义和互相关心、合作、帮助的习惯。在以后的就业创业中,打好不怕苦,责任心强,能团结协作的基础。
“劳动教育”的教育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也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4 .“劳动教育”与校园精神文明
'
“劳动教育”展现的是劳动精神,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幸福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是和谐共处与合作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与创新的精神,是讲求效率与追求完美的精神。正是坚持了这种劳动精神,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社会才有了今天如此大的发展和进步。"
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明建设,提高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度,引导大学生自觉劳动、热爱劳动、光荣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构建富有个性的校园精神文明氛围,使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品格的生活场所。
5结论
作为一个有“工作精神”的大学生,他应该是:①文明,不粗鲁;2感恩,不抱怨;③守纪律,不马虎;4要自信,不要自卑;⑤勤而不懒;6.诚实,不虚伪。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