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腐败?如何理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一,从廉政文化的缺失看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
反腐败斗争旷日持久、复杂艰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常复杂的,廉政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廉政文化的理念和信仰,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和利益观,使廉政、廉洁成为社会追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升温,对努力营造诚信、荣、耻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不言而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乃至社会公众作为廉洁奉公的精神理念和信仰,以及对行为的主观控制力,还有很大差距。
一是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依然严重。近年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腐败势头得到遏制。同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依然严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案要案仍时有发生。1992至2004年,因腐败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年不少于16人;2005年降为13;2006年有所下降,但仍有一批权力较大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如陈良宇、郑筱萸、杜世成等。在不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形势下,这些严重腐败行为的出现,既说明反腐倡廉的任务依然艰巨,也说明树立诚信的理念和信仰依然任重道远。
第二,还有一些潜规则和腐败泛化导致腐败。不可否认,干部选拔基本上是按照任用条例的程序进行的,“跑官要官”的现象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政府的事务是公开的,但日常生活中做得好的也不少见,比如上学、看病、办事等。,通过找关系,示好,送礼;“笑贫不笑富”的颠倒荣辱观,“金钱至上”、“有钱人有社会地位”的不正之风,以及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发生的商业贿赂等行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变,可能会使腐败泛化为一种社会现象,使公众陷入“痛恨腐败”却“不知不觉地涉入其中、做事”的怪圈,客观上是一种腐败活动。
理念引导行为,信仰引领人生。廉政文化对防止腐败非常重要。观念和信仰的转变和确立,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廉政观念,倡导廉政信仰,自觉拒腐防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二,从腐败手段的变化看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腐败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趋势是:一方面,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腐败案件的覆盖率和发案率在下降;另一方面,案件类型发生了变化,一些案件更加隐秘。赤裸裸的买官卖官案件和工程领域明显的腐败案件在减少,包括土地、房产在内的商业贿赂的新型权钱交易案件在增加。
与以往常见案件相比,新型权钱交易案件更具隐蔽性。有人将其概括为:从“公”到“私”,从“直接”到“间接”,从“现货”到“期权”。新的权钱交易增加了反腐败斗争的难度。一是贪官与商业利益关系更为密切,很多还涉及股份、期权等利益安排;二是腐败形式更加多样化,涉及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蔽,有的交易环节甚至延伸到海外;第三,腐败的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
三、从监督机制的现状看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
加强监督是加快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但与反腐败斗争的要求相比,目前的监督和制约还不够有力,表现在:
在监督机制上,人大、政协、纪委等监督机构监督不到位甚至缺位的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为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监督者的权利、监督的范围、参与的程度和监督的深度等等问题,没有在法律层面得到界定和保障,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上,一些监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不完善、有缺陷;一些审批权配置不科学、制约不合理、运行不公开、监管不到位;有些规则规定的程序不严谨,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过大。比如已经被查处的原国家医药产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就是利用监督管理制度的漏洞,枉法裁判。
党内监督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有待加强。在人们常说的“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现象中,随着巡视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纪委书记派遣的试行,“上级监督太远”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善,而同级和下级监督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成员中,只有“一把手”是下属,重大问题由“一把手”眨眨眼决定是常事,主要由“一把手”决定;敢于坚持原则、监督“一把手”的不多见。由此,陈良宇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人和亲友谋取巨额非法利益,充分说明了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诱发和助长腐败的各种深层次问题,这是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客观需要,不能掉以轻心。(作者是上饶市纪委宣教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