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孟子论辩材料
生活概述
李白(701-762),生于701,汉族,6尺6寸,太白人,本名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力丰富,语言流畅自然,气质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和神话中吸取营养物质,形成了他独特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自屈原以来活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与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并称为“大杜丽”,也被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今甘肃静宁县季承乡)季承。隋末迁居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这里是李白的出生地。五岁时,他家搬到绵州张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离开四川,开始广泛流浪,南至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居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四处游历,希望广交朋友,祭奠名人,从而得到介绍,一举登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然而,十年的漂泊,我却一事无成。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至齐、鲁,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此时,他已经结交了许多名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名扬天下。天宝初年,经道士吴仁云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拜翰林。不久,由于权贵们的悔恨,他于天宝三四年(公元744年或745年)被赶出北京。此后,他一直在江、淮两地游荡,思想极其无聊。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造反。此时他隐居在庐山,恰逢王勇大军压境,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林反叛苏宗,被消灭。李白受到牵连,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到宣城(今安徽宣城)的半路上被赦免释放。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代宗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他有着“济贫”、“安黎苑”的进步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他的大量诗歌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华,而且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放荡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歌想象新颖,感情强烈,意境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了豪放的艺术风格,达到了中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900多首诗,包括李太白的诗集。
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构思独特,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的人格
他一生未显功名,却有很高的期望。他鄙视衣装权贵,肆无忌惮地嘲讽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政治腐败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弘扬盛唐文化中的英雄气概。李白的反强权思想随着其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早期主要表现在“自强不息,不为人”和“广交诸侯”的平等要求上,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曾在长安醉,五王七公共一杯酒。在英气面前,浪漫精神会落在别人后面!”(《刘夜郎赠判官辛》)“勉励九主,弄潮儿,青涩无知。”(《玉壶颂》)他有时会说出蔑视权贵的豪言壮语,如“金白玉买歌笑,醉累月轻王侯”(《追忆似水年华》送郡元参军)等。,但他主要表现的是内心的骄傲。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露了布衣与达官贵人的对立:“朱昱买歌欢笑,浪费人才。”(《古风》第十五回)“雀在梧桐巢,棘住凤凰。”(《博古》第三十九条。而那些因为拍皇帝马屁而偷权的人的丑恶行径,更是极具讽刺意味,如:大车飞尘,午后亭子黑。中国贵过黄金,连云开房。何惠和被冠以斗鸡的称号。一口气干了彩虹,行人都害怕。没有洗耳朵这回事,只有姚和你的脚!在《梦登天目山》中,他发出了最大的声音:啊,我怎么能庄重地向那些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真诚面孔的高官厚禄卑躬屈膝呢!李白诗中这一艺术概括的意义,正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上尸骨冻死”(《从京到奉贤咏五百字》)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年日益恶化的政局中,李白把反权贵与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比如《十二寒夜答王》不仅为倒下的先贤英勇奋战,还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蔑视:如果没有李瑟娥北海,哪里来的英气?你不看裴尚书,土坟里蒿棘三尺。少年早就想去五湖了,看到这里就饶了钟鼎。李白在《书感蔡舍仁兄》《古风》五十一首《登高望远海》等诗中,甚至以讽刺今人的方式对玄宗本人进行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的反强权主题发展到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客居数十年,一日未曾失其色”(《杂言寄李白》)。这种绝不向权贵屈服,为自我尊严而勇敢抗争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视力量和品格的传统。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李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明星。
李白的诗词歌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热爱。他的诗中常常充满了野地里的童趣,如:“两人相爱,一杯接一杯。”醉到想睡觉,打算抱明朝琴。”(《山中恋人》)“袖长,欲轻,汉中醉舞。给我披上锦袍,我醉了,趴着睡。"(《追忆似水年华访郡参军》)人生如浓郁的烈酒,令诗人陶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活中没有悲伤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让他超越和克服自己的忧患意识。所谓“人生多愁善感?“且饮酒爬楼梯”(《梁园之歌》),“醉贾茜池,不看落泪碑”(《襄阳曲》四)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从不满足于孤独和寂寞,如我独饮明月:从一壶酒到花丛中,我独饮。没有人和我在一起。举起我的杯子,我邀请明月,明月带给我它的影子,让我们成为三个人。明月不知饮酒,身前影子在后。我不得不和他们打成一片,享受春天的快乐。我唱的歌是光明而流浪的,我舞的是漂泊前的影子。醒来一起开心,醉后各自散去。我愿意和他们永远在一起,忘记友谊的伤害,就像银河的银河。只有充满活力的诗人才能想出这样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构思:“欲胜六龙,回车挂扶桑。在北斗七星的帮助下,每条龙都劝他们喝一杯酒,这样他们都睡着了,无法保持清醒。富贵不是你想要的,你在暮年。”这里没有老人的叹息,而是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眷恋这些诗歌,以其纯粹的味道,诉诸于被庸俗生活淹没的美好人性,从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自然有着强烈的感情,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入自然景物中,这使他的山水和山谷都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进日出》诗中说:“我将包括一大块,我将高贵,同题。”他还说:“阳春叫我抽烟,大假我拿文章。”(出自哥哥桃花源春宴序)李白有英雄气概,追求纯洁高尚的心境。这些不同的人格侧面也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磅礴的山川中突出力度之美、动静之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另一类则是有志于追求明澈之美,在优美的意境中抒发天真无邪的情怀。比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咆哮奔腾:“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界,入海洋,一去不复返”(《入酒》);“黄河万里摸山,涡枢纽转秦矿...djinn咆哮破两山,洪波喷气机射东海(《西岳云台歌寄丹秋子》);“我爬上去。我纵览全球,茫茫大江去不去。”风吹黄云数百里,雪峰白绕九重流”(鲁山御史鲁徐州之歌)波塞冬去过阴风,浪打天门石壁。八月的浙江怎么了?陶似山中飘雪》(横江词)。他作品中的山峰高耸而陡峭:“最高的悬崖仅在天之下一英尺,干燥的松树从悬崖的表面垂下头”(《蜀道难》);在一条通往天堂的直线上,它的峰顶进入天堂,顶上五座圣峰,投下一个穿过中国的影子;天梯山脉绵延百里,从这里开始向东南方向延伸”(天目山在梦中升起)。他用胸中的英雄主义赋予山川崇高的美感。他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赞颂,也是对高瞻远瞩、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的礼赞。非凡的自然形象与骄傲的英雄性格融为一体。
同时,李白还写了许多意境清丽的山水诗。比如“人游月绕,船行空中”(《送吴王山人魏湾回王宫》);“人骑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长游鄱阳司马左》);“月随青山转,青山随流水。仿佛置身星河之上,却又觉得云林幽(《月夜江行送翠园外宗志》);“金陵夜静凉,独看西厢五岳。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滴珠秋月(《金陵城西楼月》)。这些诗以清晰和纯净而著称。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风貌的现实描写,不如说是根据诗人的个性进行了改造和理想化的画面。他只想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在突如其来的热闹的基础上泼墨写意,而忽略了具体的细节,甚至连景物的视觉转移顺序也往往不关心。李白的山水诗是无孔不入的,抒情的。他善于将山水与特定的情感渗透交融,“景”的情境与“情”的特质之间存在着“同构互感”的微妙关系。例如,送别朋友:长城以北是蓝色的山脉,城东是白色的水线。在这里我们彼此告别,而你,像失去父亲一样,在风中飘荡,远行。浮云如游子,喜欢游荡,夕阳缓缓下山,似有留恋。他的手一挥,从此分离,骑在马上的朋友将载着他远行,吹着长长的风,似乎舍不得离开。诗中的“浮云”和“夕阳”既是眼睛的前景,也是古诗词中具有特定情感内容的具象意象,意思是游子一旦离去,便如浮云,故如夕阳告别,不留剜痕。再如“云归碧海夕,雁无青天。”前两句不仅指出季节和时间,还用“云”和“鹅”的意象指代离别和旅行。此外,如“有时白云升起,天空展开。”但是,在我心里,我感激每一份幸福(《望南山寄子歌隐士》),“哦,去问问这条向东奔流的河,它是否能比朋友的爱走得更远!”(《临别南京酒楼》),“席晖逐水,碧波荡漾”(《畅游南阳清泠春》)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平民化倾向的人格也使他能够更深入地发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性美。这里有一种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比如《午夜吴歌》第三部:一轮新月挂在首都上空,万把洗衣槌在敲打。秋风吹来易道的声音,家家户户都记得戍边的人。边境战争何时平定,我丈夫何时结束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如《秋蒲之歌》十四:“火照天地,红星遍地。朗朗月夜,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歌,无一例外地用理想的光轮让日常生活的主题焕发出诗意的风采。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美,号少陵夜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河南珙县(今河南珙县)人,著名诗人杜之孙。中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大杜丽”、“诗圣”。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祖籍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远祖是初唐著名诗人杜预,父亲是杜宪。唐肃宗,官方左拾遗。入蜀后,经好友推荐,任剑南戒毒所参谋,并加派员外郎为校工部。因此,后人也称他为杜士毅和杜工部。
杜甫(712-770)35岁以前读书、旅游。天宝时期,他到长安,没有办法进军队。历经十年磨难,获得了右卫领曹参军的小职位。安史之乱初,他被流放,被叛军俘虏。脱离危险后,该官员得到了一个左皮卡。甘源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他去了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建南节度使严武》中扮演袁外郎,故又名杜工部。晚年举家东移,途中在夔州停留两年,离开峡。流浪湖北湖南,贫病交加而死。
子美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她的诗多以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为题材,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系,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他是新乐府诗风的开创者。他的乐府诗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五·七”古代小说,也是一部诗歌史,开始叙述并着眼于整个故事,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中也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在音律、对仗、炼字炼句等方面积累了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杜工部代代相传。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先使君尧舜上位,后使风俗纯”的宏愿。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痛恨邪恶,批判和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自己愿意做出自我牺牲来拯救他们的苦难。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足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歌社会内容丰富,时代色彩浓厚,政治倾向鲜明,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被称为一代人的“诗史”。杜甫诗歌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文本结构富于变化,强调遣词造句的精炼。同时,他的诗有很多风格,除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之外,他还写了很多排律。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缩影。杜甫也继承了汉魏乐府的精神,摆脱了乐府古老题材的束缚,创造了许多新的乐府题材,如著名的《三官》、《三别》。他死后,受到黄凡、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高度赞扬。杜甫诗歌对白元的“新乐府运动”文学思想和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杜甫的诗在宋代以后才被广泛重视。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而文天祥则把杜甫诗歌作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甫诗歌的影响,从古至今,早已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关于他的生活细节,见《旧唐书》卷190。这是杜工部。
《三官》《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中县官、海关官员、老妇、老人、新娘、丈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向人们展示了一幕幕悲惨的生活悲剧。在这些生活苦难的描写中,诗人一方面对遭受巨大苦难的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痛恨官员对人民的奴役和迫害;另一方面,他支持王朝的平叛战争,希望百姓吃苦,配合王朝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观。
孟子引论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于周列王四年,卒于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玉子这个名字。又称分车、分家。父名激动,母名失落。中国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属于记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从子思(师从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师,被誉为“亚洲圣人”,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曾经模仿孔子,带领弟子游说各国。但当时并未被各国接受,他隐退与弟子一起写作。传世的《孟子》有七篇,书名分别是:《梁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高姿”上下起伏;上下“敬业”。他的理论起点是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将《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从那时起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必修部分。孟子的文章振振有词,气势磅礴,善于论证。
孟子的远祖是时,是鲁国贵族,由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辛辛苦苦把他养大。孟母非常严厉,他的“孟母三迁”、“破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是后世母性教育的典范。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意思是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主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该首先照顾人民,政治家应该保护人民的权利。孟子同意,君无道,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如此,《汉书》和《艺文志》只把《孟子》作为子书,没有给予它应有的地位。到了后蜀五代十国时,后蜀的主人孟尝君命人在《孟子》等十一部经中刻石,这可能是孟子被收入“经”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被推到了顶峰。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命人删节《孟子》中的相关内容。
仁政理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和“长”的原则运用到政治上,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一方面,孟子严格区分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实干者治其人,实干者治其人”,并模仿《周》制度拟定了从皇帝到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父母一样亲近统治者,为统治者服务。
孟子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者实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置人民生命于不顾,就会失去民心,成为孤贼,就会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和统一天下的途径,其中有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的重民轻神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了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精髓的著名命题:“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人们认为如何对待人民对国家的兴衰极其重要。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对立,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一个关系到天下输赢的关键问题。孟子说:“仁政必先经”。所谓“井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剥削劳动力地租的形式。每个农民都有五亩的房子和百亩的田地,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为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拥有“永久财产”,在土地上安家落户,才不触犯刑法,不作恶。孟子认为,当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统治者可以重新兴办学校,以孝为原则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向善,可以营造一种“亲亲”“长大”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亲长大,天下太平。”孟子认为统治者的仁政能够赢得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仁政要以统治者的“不忍之心”为前提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他人之心,斯有不忍他人之策。”“不忍他人之心”是一种怜悯和善良。但这种同情和善良,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来自血脉的感情。孟子主张“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仁就是这种不堪之心的政治体现。
孟子将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强调道德修养是做好政治的基础。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养气平天下”的思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个思想发展起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类,即仁、义、礼、智。同时将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异、老幼有序、朋友守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其中最重要的。仁义是建立在孝和孝的基础上的,是处理父子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为了解释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的思想。他认为,虽然社会成员之间存在分工和阶级的差异,但他们的人性是相同的。他说:“所以,同类的人都是相似的,何必怀疑别人呢?”圣人如我。”在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并探讨了他们的普遍人性。这种讨论适应了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伦理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