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狮子。为什么古建筑两边都有石狮子?它起源于哪个朝代?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然而,狮子的形象早已为我们的祖先所知:在宋、清两代所收藏的周青铜器的精美彩绘版画中,就有狮子的立体形象。据说狮子来自西域。根据传说,在东汉时期,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所尊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威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学到了石狮的雕刻艺术,出现了陈列墓的现象。比如四川雅安县高邑墓前的石狮,是中国最古老的石狮,是东汉时期的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的是作为神话动物出现,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僧人林慧说:“嫂子是狮子,出西域。”
到了唐代,石狮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由于生动的创作方法,石狮完全像中国。中国的雕塑家大师将石狮雕刻得富丽堂皇,栩栩如生:头上披散着鬈发,张着嘴,仰着脖子,四爪有力,表情霸气...
明代以后,石狮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高,而且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宫殿、豪宅、陵墓,甚至普通市民的住宅,都有石狮守护;门楣檐和石栏杆上还雕有石狮作为装饰。比如举世闻名的卢沟桥,两边140柱头,雕刻着精美活泼的石狮。姿态多样,表情丰富,大小不一,雕塑生动。到了清代,狮子的雕塑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规定:“狮子分部位,面、身、腿、牙、胯、绣带、铃、螺纹、滚凿绣珠、凿幼。”石狮一般以须弥山为底座,底座上有织锦店。狮子有不同的形状,它们在中国被美化了。它们的基本形态都是满头卷发,气势磅礴。狮子的造型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点:在汉唐时期,通常雄壮有力;元代,形体修长有力;明清时期比较温顺。
守门石狮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雌雄成对,一般都是左男右女,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摆放在门口左侧的狮子,一般雕刻成右前爪玩绣球或两前爪之间有绣球;门右侧的母狮被雕刻成左前爪,以触摸幼狮或幼狮位于两前爪之间。
著名的狮子有天安门广场前的狮子、中山公园乡村祭坛外的狮子、北京大学前的狮子、沧州的铁狮子和卢沟桥岗楼上的400多只狮子。俗话说“卢沟桥石狮无数”。北京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后,有一对大石狮子,左公右母,雕刻精美。右边的石狮腹部有一道伤疤。关于这个伤疤有两个传说:一是明朝将军李国桢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杀,躲在石狮后面。李自成发现,用剑刺之,结果误伤石狮;另一方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石狮被侵略军摧毁。
除了石狮,狮子还在许多方面影响了我们的文化。众所周知的舞狮,即“舞狮”,最迟在唐代就已流行于全国各地,至今仍在流行。
狮子可以在民间辟邪,经常被用作守门人。狮子也是百兽之王,有显示尊严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传统习俗,这对狮子是左公右母,这也可以从狮子踩的是什么来区分。蹄下的球象征着整个世界的统一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必须是狮子。小狮子站在蹄下,象征着子子孙孙的延续。这是一只母狮。如果狮子蹲伏的石雕上刻有凤凰牡丹、鸟中之王、花中之王,则称为“三王之狮”。南狮和北狮也有区别。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