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学的马丁
不管你是谁,从出生开始,你一生都在努力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建立安全感的过程中,你需要培养安全感——在任何环境下自动巡逻的意识;掌握两种“能力”——面对危险的自救能力和创伤后的修复能力。
最近听万伟刚老师在APP里的精英日班专栏里讲了一本新书《选项B:面对逆境,打造抗打击能力,寻找快乐》。这本书是美国脸书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伯格(Sheryl Sangberg)写的,讲述了她在失去丈夫后进行维修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引发我对之前“安全教育”的迭代思考。
想要过上安全幸福的生活,必须知道以下关于生命安全的“三问”: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避免成为受害者。怎样才能避免成为受害者?
第一,要学会识别危险,警惕环境,识别坏人。
在“预警环境”中,要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危险概率高,时刻检查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危险信号,注意环境中的哪些物体可能有危险。
在“识别坏人”中,要学会从陌生人或熟人的衣着、举止、语言中识别小偷、骗子、变态等常见的坏人。只有提前识别危险,才能远离危险。
第二,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求助,学会自救,居安思危,努力把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
至于“求助”,可以事先和家人约定一个求助暗号(比如“111”表示被拐,“123”表示被可疑人员跟踪等)。),而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发送相互帮助的暗号。如果我们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洞或沟里,我们必须大声呼喊,把我们手中的东西扔出去,让后面的人听到或看到。
在“自救”方面,当我们遇到危险时,首先要冷静下来,判断自己是否可以立即逃跑,绝对不能原地不动,也不能跑向危险源。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可以对陌生人说“不”,可以不说真话,甚至可以做出一些伤害施暴者的自卫行为。比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为教授教导女性,如果无法逃离强奸,可以用三种措施自卫:第一种措施是当场抓一把土,突然举到他眼前;第二招是用手指戳他的眼睛;第三,把你的膝盖放在他的胯部。
(详见我之前的文章《每个家庭都要给孩子上两节生命安全课》)
关于生命安全,我们不能只是避免成为受害者,更重要的是要杜绝成为加害者。因为一个社会的“肇事者”少了,造成人为伤害的“受害者”自然也就少了,我们也就有了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如何杜绝成为“肇事者”?我们需要努力做到两点:第一,不能自残。一定不能故意伤害自己,比如游泳时溺水,过马路时被其他车辆撞,一定要防范故意伤害,比如不伤害自己或者自杀;第二,不能害人。你要注意不要无意伤害别人,比如你要注意不要用尖锐的物体刺伤别人,你要杜绝故意伤害别人,比如你不能在感情上故意欺骗别人。
我特别想说说孩子游泳时“自残”的情况。上个月,我的孩子带着游泳圈在游泳池游泳。由于我的疏忽,我离开了她,去更衣室让她妈妈照顾,而她妈妈在练习游泳,忘记照顾她。孩子在玩嗨的时候,不小心把游泳圈掉了,喝了很多水。幸好有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这件事发生后,我心有余悸,一直在想,孩子学游泳真的能防止溺水吗?
据统计,淹死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二是游泳好手。但很多游泳课都以“预防溺水”为卖点,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本能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一项生存技能。为什么孩子学会游泳,还是会溺水?一位专门研究儿童安全的加拿大教授说,我们对游泳课的理解是错误的。游泳课的作用是让孩子对水感到舒服,而不是拍拍水,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游泳。这些都是常规的游泳技巧。
但是,要防止溺水,还需要另外一套技巧,那就是应对突发情况的技巧。比如孩子累了不会游泳,腿抽筋,脚被什么东西缠住,只是在水里感觉不舒服...这些时候我该怎么办?面对这些突发情况,孩子能否保持冷静,不慌张,集中注意力,屏住呼吸几秒钟,就是预防溺水的技能,而一般游泳课是不会教的。
这个世界有很多不确定性。无论你多么小心翼翼,都可能遭遇各种不幸,比如失去亲人,生病。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悲伤,甚至“创伤后成长”?如果你身边的一些朋友遇到了困难,你该如何帮助他们?
研究表明,约15%的人在遭受重大打击后会得一种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疾病,这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很难恢复;有的人会表现出很强的抗打击能力,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还有一部分人不仅能恢复,还能在创伤中成长,最终超越原来的水平。
我们先来看一些人在遭遇不幸后是如何克服悲伤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告诉我们,要战胜悲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不要责备你自己
当我们遇到不幸时,一个很自然的反应就是责怪自己。不幸的是,我们总觉得,如果我没有这么做,也许就能避免这种不幸的发生,但这种推理是错误的。只是发生在你身上,不一定是因为你。
2.相信悲伤不会永远伴随你。
悲伤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孩子恢复得更快。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免疫系统,它会试图让我们感觉更好,平息我们的悲伤,这是这个系统的功能之一。
不要以为自己遭受的打击是全方位的。
人在刚遇到不幸的时候,会认为不仅这件事是灾难,自己其他方面都完了。怎么解决?一方面,我们更多的考虑生活中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想想如果这个事情变得更糟会怎么样。
如果你能从以上三个角度静下心来,你会在接下来的努力中做得更好。很多时候,人体的系统会表现出“抗脆弱”——一次打击后会变得更强。因为抗打击能力就像一块肌肉,你可以通过锻炼让它变得更强,甚至实现“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一般表现为以下五种情况:
1.发现你自己的力量
创伤过后,人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有一种以前不知道的力量。比如他们发现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变了,任何一件小事都不会对他们构成压力,可以更客观中立地看待事物。
心怀感激
很多人在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后,会更加珍惜身边所拥有的。
3.建立更深的关系
很多人会因为你身处逆境而和你建立更深的关系,因为逆境中人们更容易互相依赖。
4.发现生命的意义
重大创伤会让人重新思考人生。本来你活的浑浑噩噩,每天无非就是打工赚钱养家。但是现在,在一次打击之后,你开始发现生命的意义。
寻找新的机会
当不幸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找到与以前不同的新机遇。
如果身边的亲朋好友遭遇不幸,你怎么安慰他?面对亲友的不幸,有两句话你要正确的告诉他。第一句话,先向他确认你知道他的不幸;第二句,提供帮助。例如,你可以说,“我听说过你,我知道。”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我总是在那里。"
(备注: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万维刚老师撰写的精英日班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