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大学生小学社会实践论文。
目的:目前,大学生在假期找一份兼职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暑期打工和实践来欣赏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热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赚钱是工作的首要目的。有些人认为挣钱不是大学生工作的唯一目的。许多学生把工作视为参加社会实践和提高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一方面,他们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积累工作经验对以后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分析他们的生活实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使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并从中吸取经验。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更好的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的成长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不可抛弃。所以本次调查选取了50名大学生,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是大一5,大二30,大三15。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询问大学生是否参加过暑期工作、兼职或实习,最想参加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参加过的工作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一致,是否能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在工作或实习中有什么收获等方式进行。
调查方法: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问卷和统计数据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存在即合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优缺点,看你自己的需要。很多大学生觉得只要能赚钱,都可以去尝试。品牌代理、推广等以前大学生不用的工作,现在都变成了大学生可以接受的工作。
52%的学生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是去企事业单位实习交流,其次是兼职或兼职,占40%;但有56%的同学做过兼职,20%做过暑期工,14%参加过实习,说明只有10%没做过;现在大学生打工还是兼职。除了做家教(65,438+04%)和网上实习(6%),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事发传单、推销商品(22%)、校园销售(65,438+04%)和在餐馆当服务员(8%)这些简单且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只有38%的人能将大学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66%的人对自己在实践或工作中的课外实践能力感到满意;12%的同学认为兼职是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兼职的目的时,32名学生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总数的64%,“赚取生活费”,占20%。从学生人数来看,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是赚钱,充实自己。现在,大学生已经非常重视兼职工作。虽然钱是一定的因素,但是更多的同学应该考虑希望通过兼职获得的经验对以后就业有帮助。大学生工作时间弹性大,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关。56%的人会选择假期实习或打工,30%的人会选择没课的任何时间,12%的人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赞成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合理兼职或兼职实习,有19人赞成兼职和兼职,无人反对。54%的人建议学校在职业指导和专业课程之外提供实习机会,22%的人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就业经历,12%的人选择了素质拓展和职业规划。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选择参加社会实践“下乡”的活动,说明与往届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对优越的学习经历、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没有受到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的意志往往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往往对社会要求较高,对自己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感和诚信成为许多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接触、了解、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加“下乡”实践的目的是支持农村的教育,同时给农民带来相应的引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群众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知道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除了一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量的大学生来自城市。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家长不允许也不支持孩子参加所谓的“三农”实践活动。这样就无法达到学校倡导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生命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整体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体系中的其他价值观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以自己为主,缺乏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更不要说参加“下乡”为人民服务的活动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暑期打工或者实习。大家都觉得只要能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积累经验,就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开始大学生活到进入社会大圈子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未来社会有一席之地?因此,人们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于校园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素质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可见,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无可辩驳的重要性。不可否认,有过兼职经历的学生似乎比其他学生更成熟,社会适应能力更强,但对于学生来说,社会适应能力只是衡量标准之一。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结构的构建,即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的构建。为了工作,会影响甚至放弃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得不偿失。
结论和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对外界事物进行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人是社会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演进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下乡”是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化发展,是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通向真知。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其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综合能力的阶梯,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练兵场。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需要看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解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把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际行动,把行动转化为责任,将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快速适应和融入社会,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所有的知识都来自实践。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可见个人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提出,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人们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很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知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一旦产生,它又是相对独立的,能指导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改变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和阶级斗争。所以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大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既提高了能力又服务了社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用专业知识服务和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日常生活的社会实践形式,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很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各个地方,很多行业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回到学校后,他们进行认真的讨论和总结,用自己的视角去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