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和论文打过交道,论文是我们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那么一般的论文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篇2000字的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文章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金融动荡直至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以及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本文从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就业对策与措施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字
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措施
一、当前就业形势和环境
(1)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民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忧心忡忡、发人深省的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风暴以来,直到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对中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仍将持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加速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冲击。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就业问题不可避免。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自2003年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21.2万)到来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699万人,其中10年增加了487万人。
(2)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党明确提出,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省直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继续实施“乡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
(3)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去北京、上海、沿海等发达地区工作,其次是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很少有人想去城镇、农村和偏远地区。所以相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沿海、内陆省会城市等发达城市,西部地区和城市、县城、乡镇等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还是很多的。
二、基于对我校艺术类学生(包括艺术设计)就业情况的分析
从我校近几年美术(含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就业中反映出以下现象:
(一)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
根据我院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艺术教育专业就业形势逐年下滑,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但据了解,我国部分中小学实际上存在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实用性强、就业灵活的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为家装行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室内设计专业供不应求,体现了两个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部分大学生对事物的眼光不高,知识脱离实际,专业成绩一般,动手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拼搏精神。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经常碰壁,导致找工作很难。
(三)就业概念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但仍有少数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过高,对自身定位有偏差,没有正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偏远地区,私企不愿意求职等等,也在无形中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三,就业对策和措施
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只能立足本职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就业出口
作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必须着眼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上满足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在突出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相近专业的选修课,如艺术教育专业适当增加设计类课程选修,增强实践技能和就业渠道;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并获得一些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拓宽就业出口,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2)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如邀请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和成功企业,以“就业形势、法律法规和就业相关政策”、“成功企业就业创业经验”为主题,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宣传和培训指导。
1.劳动就业服务部门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指导,结合当前全国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再就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介绍当地就业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等等。
2.成功的商业人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从创业经历中学习;坚持不懈的毅力;业务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做事的原则;社交技能的培养;科学管理;求职资料的准备等方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教给学生在就业和择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创业和管理的经验。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就业观。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尽快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就业观。
1.适当的职业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职业规划,导致自我意识不足、定位不清、职业目标不明、择业盲目等问题。因此,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传播和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有效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职业,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变“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2.作为毕业生,个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因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敢于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习的专业针对性,能够在课余长期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专业相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为以后就业积累有利的专业实践经验。
(四)积极搭建就业交流平台,利用各种“关系”拓宽就业渠道。
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学生作品展览,既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毕业生作品展览既是展示学生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平台,也是人才推荐和洽谈的有机结合。邀请相关用人单位、装修设计公司对我司毕业生进行招聘选拔,并向用人单位面对面推荐我司毕业生,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我司毕业生情况,供需双方充分沟通交流,促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提供有效实用的就业信息,利用各种“关系”架起学生之间的桥梁,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标签
未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严峻。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之一。所以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从多方面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参考
【1】翟振源。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文件)。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文件[2012]11)。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之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当前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反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从20XX年到20XX年,10年高校毕业生从338万增加到727万,总数翻了一倍多,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很多人把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供大于求。OECD发布的《教育展望2012》显示,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2%,韩国为40%,加拿大居世界首位,达到51%。然而,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到5%。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的目标,即使到2020年,中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将达到20%,这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很低。其实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社会体制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思想观念等深层次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社会。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加强统筹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和供需错位。调查和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大于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的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需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扩大。虽然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教师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单;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直接导致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时间的不足;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低,学科专业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得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错位。一些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导致供大于求的情况严重。有些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有些学生分数高,能力低。许多学校的专业划分太细,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部分高职、高职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不系统,实践能力不强。然而,用人单位对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等。但学校推荐一般只针对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兴趣、是否是党员的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的群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在外企做职员不如在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考研”。另外,根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目前,60%的大学生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下。但近八成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有较高期望,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但是,很多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因为低工资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往往无法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如此一来,必然会导致就业的多重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警惕。
6.就业能力和雇主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新形势下,文凭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悄然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是,对于这种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一方面,就业预期不变,大多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不在考虑之列;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工资高,工作轻松。过分关注工作区域和薪酬,却忽略了自己和职业的规范和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要从基础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基础的就业实践教学,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工作观念。目前,中国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但实际就业技能、就业方式、自我定位、就业形势等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课程和信息并未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不应该作为课程来讲授,而应该符合实际。
(二)社会就业环境
在社会就业环境方面,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我国就业岗位数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对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对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再次需要社会支持的是落实大学生实习,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至关重要。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分流工作,在考研和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如果国家有能力,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我国可以设立一些国家级的大学生二级培训机构或者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进行大学生二级教育。这样,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在离校后接受更专业的教育。其实国内也有一些民办职业教育学校,不同于传统的技校和专科。都是针对大学生,为特定企业提供更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面和专业能力都不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扶持一些比较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为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从业人员,减少大学生的失业情况。
(四)大学制度改革
学院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对于学生的教育,大学教育必须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一些实用技术教育的大学,减少对理论教育的重视。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这样的制度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者,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学校不能再盲目设置专业,要随时分析岗位需求,合理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减少培养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减少专业过度集中导致的大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大量相同岗位的人没有工作机会。最后,中国大学要注意盲目扩招的问题。的确,扩招明显提高了我国人口的平均素质和整体素质。但是,如果继续扩招的进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仍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稳定,不是提高质量就能解决的。所以大学扩招要更加谨慎。在测算全国实际高考学生人数和适龄学生人数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高校应招收的学生人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数量,缓解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资料:
【1】姚佩玲。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尚,2014
[2]张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引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课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途径,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气氛不活跃、实践环节缺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而且艺术生比较个性化,思想很难控制。因此,如何改革艺术类专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已成为高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从1987开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被教育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的学科地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得到了落实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然而,形势与政策经过30年的发展,在理论教学和实践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多年的教学反馈表明,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艺术生个性、自律性差的特点使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严峻考验。笔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引领者,通过对某些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总结出以下问题和改进。
一,艺术专业现状及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高校对课程设置并不重视,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课程内容没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引导,学生太多,对课程重视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由原班成员授课,人数不统一。有的班级过大,不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生课程繁重,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基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学生上课出勤率不高。有些老师甚至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在网上找一些过时的资料读给学生听,或者干脆放下一段视频。
2.课程不受重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一至三年级开设,但本科之后的研究生阶段不会开设。虽然本科阶段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大多数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及必修的专业课。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哲学、毛宗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逐年改进,教材也在更新。而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有的高校上课时不需要教材。有些高校甚至有教材,但订阅的教材发到学生手里后,这些内容就不再是最新的国家实践热点问题了。
3.课程教师不足。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大多由辅导员担任。高校辅导员大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而且授课老师都比较年轻,基本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此外,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对这些辅导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教学。由于辅导员处于复杂的工作状态,需要大量的时间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而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时事性很强的国家热点话题,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和掌握相关内容。随着艺术类招生的增加,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配备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很多高校达到了1: 300的比例,甚至有的高校达到了1: 800的比例,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更加繁忙,大量的学生生活问题需要辅导员花费时间指导,导致部分辅导员备课不足。
4.课程考核单一。目前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都是通过提交论文来完成的,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也是看课堂和论文的成绩,而论文的成绩一般占很大比重,所以很多老师基本上不上课,艺术生平时学习专业课的频率也比较高,但是在处理公共课的时候比较轻松,所以上课出勤率较低。在课程作业方面,学生一般都是在网上抄,然后粘贴到自己的论文里,直接引用别人的观点来使用。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对待课程作业的随意性很大,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最新的国际问题和分析最新政策的积极性。
5.教学方法需要加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一方面,上课的老师基本都是对着课件念单词,都是机械的创作,对概念一个字不漏,所以对这个事情没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在课程学习中,实践活动的缺失会让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加枯燥,学生更容易产生疲劳感,课堂效果也不明显。即使想在课堂上采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也会因为人数多或者经费不足而难以实现,导致课程吸引力不高。
二、艺术专业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课程的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内容要根据艺术生的特点来设置。艺术生对大学生生活了解不多,大一就要开始关心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全面解读中国的安全、经济、政策、文化、社会。大二大三美术生相对适应大学生活,和同学也有一些交流。所以这个阶段年级学生的课程可以设置主题小组讨论,辩论等大学生喜欢的音乐。另外,可以把形势与政策当作专业课一样的性质,利用大学生白天的时间来授课,实现小班的形式,这样大学生的出勤率就会提高。
2.明确长期教育的定位。目前大家都认为研究生属于思想水平比较高的,没有必要给他们形势和政策上的指导。其实只要在研究生阶段不走出社会,还是需要对他们进行形势和政策的教育,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社会动态和国家热点。研究生再次被淘汰后继续学习。大部分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但不一定代表思想觉悟高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都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就要继续进行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此外,《形势与政策》应尽快修订专项教材,使该课程受到学生的重视。
3.优秀的教师队伍。一支完善的教学团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保证。除辅导员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结合思政课教师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师徒制建立一支良好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在精细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原有辅导员教师的基础上,以新老方式带动新教师,新教师实习结束后才能安排授课;二是鼓励辅导员、教师外出学习、参加竞赛,与外省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以相互促进和提高;三是在教研室建立备课小组,通过组长的作用带动组员,每学期初、期末就教学经验开展交流活动,互相分享经验;四是邀请校外相关研究专家开专题报告和讲座。
4.建立和完善考试考核制度。避免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实践和论文相结合的形式,而不是简单的课堂上加论文。考核要以不同的考试形式进行,将学生上课出勤、上课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等与考核相结合。同时,这门课应该是全校所有系的组合,教务处负责提供足够的教室;教育和工业部可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作讲座报告;宣传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宣传发布最新的国家热点和时事政治。
5.结合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生的需求。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必然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指导学生做教学报告,将一个课题报告与PPT、视频结合起来。此外,利用新媒体和流行的APP软件,如易班、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以在线讨论或在线问答的形式讲授形势和政策。另外,可以通过美术生对拍摄的兴趣,给他们设定一个创作的主题,举办学生喜欢的活动,吸引美术生了解形势和政策。
参考资料:
张天天。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2016。
[2]崔大勇。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J].现代通信,2016。
[3]郑永妮。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分析[J].科技教育,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