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4000余字(2)

一篇四千多字的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二部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高校扩招的复杂化、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仅体现出个体特殊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而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点。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大学生培养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比拟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规范、暗示和潜移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起着积极而直接的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基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对策。具体来说,在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背景、意义和创新点,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用?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本文从理论背景出发,分析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机制、功能体现和特点。第三部分从校园物质文化层面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四部分从校园制度文化层面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了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对策。第五部分从校园精神文化层面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内化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六部分以结语的形式对全文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影响力;研究

1简介

1.1的研究背景

今天,世界正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所谓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领域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重任在肩。实践表明,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必然的重要目标。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随着西方思想的渗透、媒体的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课堂,而应该积极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成长创造条件,保证他们的全面发展,然后走向社会为国家做贡献。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呢?在相关学者的研究和许多高校的实践中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大多侧重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和处理,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侧重于个案的处理,仍然采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文化环境对整个群体心理的优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性能一直?心理学的文化转向?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与社会文化相互创造的过程,文化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心理学的研究也应该在社会文化的框架中,对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那么,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甚至由于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能正确分析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充分利用它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益尝试。鉴于此,本文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希望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理论基础、机制和具体表现的分析,找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益的东西。

1.2的研究意义

这篇文章来自?文化?研究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联系的系统研究却很少。学者们往往侧重于对大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应对,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以及校园文化对其心理成长的影响。因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理论回顾阶段。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各分支的形成还存在着争议和对立,因此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心理的研究非常少见。然而,校园文化作为先进社会文化的代表,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显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作用不容忽视。这篇文章全面相关吗?心理文化转向?基于研究成果,锁定大学生这一特殊文化群体,从文化视角审视大学生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重在问题出现后的引导和处理。即使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也往往处于自发状态,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然而,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面对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态度和做法往往不利于此。事后再处理?校园文化能够以其隐蔽的方式和持久的效果,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具体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往往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论述较多,而对如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论述相对薄弱,主要集中在个体自我调节、心理咨询和指导等方面。如韦莉莉2006年发表在《当代青年研究》第10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五大问题,即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性和自我意识,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试图从课程、自我教育、心理咨询和体育运动等方面做出努力。这些论述熟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但在应对时往往侧重于具体心理问题的调节、咨询和引导,忽略了非病态学生的心理也需要成长和完善这一事实。再说,凭什么?校园文化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校园文化,提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但相关研究往往有限,很少提及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机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应对策略。比如陈启文发表在《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三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第四期防控对策中就提出了?要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特别是净化网络文化,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和谐的环境?但是为什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如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却没有讨论。林丽在《滁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发表了《论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一文。他在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后,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示范、感染、激励和调节作用,提出了优化校园环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五个方面的努力。本文虽然向前迈进了一步,但仍然不够系统,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

1.3.2国外

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心理学尤其是技术心理学已经非常成熟,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往往更注重技术治疗方法,以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为主要手段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比如美国在1940左右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有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机构,有专职人员。?因为国外尤其是西方对心理问题远没有国内那么遮遮掩掩,所以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针对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国外研究更注重物质文化的作用,如校园选址、总体布局、建筑风格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如19年底,美国著名建筑师F.L .奥姆斯特德主持的伯克利校区规划,主张学校要靠近城市,环境要自然,要有公园般的氛围,认为这种优美的环境可以培养和造就学生的文明习惯和自尊自重。再比如,美国东南马萨诸塞大学的校园入口被特别设计成一个聚集性很强的封闭空间,周围建筑的底层部分架空,形成一个面对广场的灰色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交流空间。国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与西方国家技术心理学的成熟和西方人对个性发展的追求有关,对我国大学校园物理环境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1.4研究思路和创新

1.4.1的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这里的校园文化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文化现象,涵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第二部分介绍?心理文化转向?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特点,找到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的契合点。接下来,第三、四、五部分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论述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研究过程中,文献收集主要用于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文化转向、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心理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

1.4.2创新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点:第一,to?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本文从理论背景出发,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联系起来,分析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机制、功能和特点。其次,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分析研究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

1.5概念描述

1.5.1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应该在?校园?它出现的时候就存在了,但是?校园文化?该词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提出,随后对北交大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定义。实际上,不同研究者对校园文化概念的不同定义,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的结果。本文认为,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它必须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文化要素。其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规划布局、校园主体的消费倾向等。制度文化涵盖了校园主体应遵循的各种管理、奖惩;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三个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精神文化,后者也应该表现在前两者和校园主体的行为之前,但归根结底,三者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创造。其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特殊载体或背景的文化,这决定了校园文化与其他各种社会亚文化的区别。教师、学生和教职工尤其是学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涵盖了上述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据此,本文将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为:校园文化是除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师生在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1.5.2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

随着高校的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在特殊的年龄、简单的社会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复杂的状态。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

1,特殊年龄段的特点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一般在18到23岁之间。虽然他们在身体上已经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但由于缺乏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他们在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成熟。

首先,大学生智力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但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经历过高考的大学生智力发展通常较好,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大学期间,由于大脑功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猎奇心理的存在和自控能力的相对缺乏,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新事物时表现出片面、肤浅、简单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辨别真伪好坏的能力较差;而且有的时候,即使你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还是对错误的做法念念不忘,无法完全控制自己。

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但容易陷入自我中心或负面情绪。随着知识面的扩大、认识的深入、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个体需求的增长,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迫切要求认识自己,并试图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不足也造成了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上的自我意识偏差。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出过于强烈的自尊和过于强烈的自卑;在自我认知上,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拒绝。过度自尊,过度自我接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拒绝他人的帮助和建议。过度的自卑和自我排斥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负面情绪,自暴自弃。

再次,大学生的情绪日益丰富,但也容易被一时的情绪所控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情绪日益复杂,并表现出强烈的起伏和不协调的特点。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生活空间的扩大,业余生活的丰富,自我意识的增强,这种强烈情感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和自身欲望、行为的合理性缺乏正确认识,加上他们年轻、有活力、自尊心强而敏锐,情绪容易出现较大波动,两极分化明显:既有热情又有勇气,又有不冷静、冲动、盲目,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