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可以提前学习大学课程吗?
据介绍,大学预科课程是让一批“有学习能力”的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统考,成绩可以成为大学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试点项目引起了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异化的关注。真的是这样吗?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此项目于2014年3月在北京正式启动。旨在让有学习能力的高中生尽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和兴趣的教育,帮助他们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同时,对深化我国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有积极作用。
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不容易。比如参评项目名单中的中学,几乎都是所在省份和地区的顶尖学校,地区差异也很大。北京有11学校,包括人民大学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四中,但安徽只有3所,湖南有2所,甘肃有1学校,还有将近一半的省区没有列入这个项目名单。
或许这是因为项目刚刚起步,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扩大项目规模,但仅从现有的参与情况来看,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已经明显显现。
这当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追随者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新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不能为教育公平做出贡献,甚至成为“精英教育”的新手段,更多的人将在新一轮的调整中落后,成为所谓“改革”的牺牲品。
不难肯定,大学预科课程对于那些有余力学习的孩子来说,有“提前练兵”的作用,但这样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样的课程并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报道称,这一先修课程的成绩“可以作为大学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这是问题的关键点。如果不能保证课前考核和自主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透明、公开,不仅会损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还会使其成为特权的“焦点”,成为个人以权谋私的渠道。
所以类似于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需要保证先修课程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而且在开展高级课程项目的同时,尽量保证经济落后省区的学校能够参与其中,在一些专项中向教育资源稀缺地区倾斜。
同时,即使在同一个省市,也不仅要让“顶尖学校”参与,还要对那些有教育潜力的学校给予特殊支持,给他们进入“精英工程”的机会。比如参加名额的分配,不是简单的根据经济或教育发展的规模,而是可以根据本省人口或者今年高考人数来判断。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复杂的工作,但它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使预科课程更加可信。
提前教育。幼儿园读小学,小学读初中,初中,高中大学。那个大学要读研究生,那个研究生读博士吗?这样的早教有什么意义?